儀器校驗真值是對應測得值而說的。真值就是客觀值,就是實際值。客觀事物是可以認識的,真值是可知的。測量的目的是認識真值。實踐的需求是得到誤差范圍足夠小的測得值,儀器校準檢測,即相對真值。誤差范圍可以無限制地減小,不存在測量準確度的門限。人們可以得到誤差范圍滿足需求的量值,就是正確地認識了量值。這就是誤差理論的真值可知論。測量的準確靠測量儀器的準確,安徽校準檢測,計量是保證測量儀器的準確。測量校驗的立足點是客觀量值的可知性即真值的可知性。儀器校驗真值不可知是不確定度論的基本立場和出發點。這是不確定度論諸多錯誤與弊病的總根源。
儀器校準的精度必須遠遠高于被測儀器的精度。不要忘了,標準也存在容差。如果被測設備(DUT)的容差范圍與標準的容差范圍重疊,就不能實現完全校準。這正是校準時通常要求標準的精度至少比DUT的精度高10倍的原因。如果標準的容差非常確定、足夠小,就能夠調節DUT,防止其在兩次校準期間由于正常漂移而造成讀數超標。當校準采用1新技術的儀器時,標準的精度不可能比其高10倍。根據實踐經驗,可使用比精度高4倍的標準,但要配合更復雜的過程,包括與其它標準進行交叉檢驗。
您好,歡迎蒞臨合肥科準,歡迎咨詢...
![]() 觸屏版二維碼 |